他是軍事領域的“全能戰士”,也是國際政壇的“鐵腕政客”,還是生活中的“柔情硬漢”。
  只是,這一切都已遠離。在病床上昏迷8年的以色列前總理沙龍,於當地時間1月11日離開人世。
  縱覽這名中東領袖的生命線,其傳奇的人生經歷充滿爭議——有人尊他為“猶太之王”,有人稱其犯下“反人類罪”——爭議或許才是對這位多面人物的合理註腳。綜合新華社電
  昏迷8年後,以色列前總理阿裡埃勒·沙龍11日去世,終年85歲。
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對沙龍的評價判若雲泥,一邊是“最偉大的保衛者”,另一邊是“應該下地獄的罪犯”。
  2006年1月4日,時任總理沙龍因嚴重中風被送進醫院搶救並一直陷入昏迷。同年4月11日,以色列內閣宣佈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。
  昏迷期間,沙龍一直依賴生命支持系統。今年1月1日,他的身體狀況突然惡化,多個重要臟器、包括腎臟和肺功能衰竭。6日,他的血壓和心跳恢復正常,但9日情況再度惡化。
  以色列特拉維夫謝巴赫醫療中心11日宣佈,院方採取多種措施,試圖穩定沙龍的病情,但是沒有成功,沙龍當地時間大約14時去世。
  “今天,他打輸了最後一仗。”以色列總統希蒙·佩雷斯說。
  沙龍1日狀況惡化後,他的兒子奧姆里和吉拉德一直守護在旁。“他走了。他決定走了。”吉拉德11日在醫院對記者們說。
  《耶路撒冷郵報》報道,以色列政府將為沙龍舉行國葬。他的遺體將安放在以色列議會大廈供憑吊。葬禮將在沙龍在內蓋夫擁有的農場舉行。他將與第二任妻子莉莉葬在一起。
  沙龍下月26日滿86歲。
  沙龍名片
  “武士”、“王者”和罪犯
  作為以色列最精明且最具爭議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之一,沙龍從中東地區的戰火中走出,以“推土機”強硬形象登上政壇頂峰,他的自傳書名正是《武士》。他時常在政治家與政客之間“變身”,尤其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進程中,既有造訪阿克薩清真寺引發流血衝突、開建約旦河西岸隔離牆等驚世之舉,也有力排眾議、單方面從加沙地帶撤離等勇敢決定。
  “武士”他的自傳書名是《武士》
  總統佩雷斯以“勇敢的戰士”“無畏的領袖”評價沙龍。“他是以色列最偉大的保衛者和最重要的設計者之一。”佩雷斯說。總理本雅明·內塔尼亞胡說,沙龍“將永遠活在以色列人心中”。
  司法部長齊皮·利夫尼對沙龍去世表達“沉重悲痛”,評價他為“勇敢的戰士、指揮官、領袖和雙腿深植於以色列土地上的農夫”。沙龍17歲加入猶太人秘密民兵組織“哈加納”,對抗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英國人,早早展現出軍事天分,不到20歲就歷任“哈加納”教官、連長、偵察隊長等職。
  1953年,沙龍負責組建和指揮101部隊,專門越境報複巴勒斯坦游擊隊和阿拉伯國家武裝力量,手段強悍。沙龍認為,唯有狠狠打擊,才能令對手徹底服氣。同年10月,101部隊一舉炸毀約旦河西岸村莊吉卜亞內40多所房屋,導致69名阿拉
  伯人平民死亡。
 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,沙龍率領裝甲師,參加以色列奪取戈蘭高地、吞併約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島的多場戰役。
  1971年,沙龍負責打擊加沙地帶“恐怖勢力”。6個月中打死100多名“可疑分子”,逮捕數百人。巴勒斯坦人針對以色列目標的襲擊從同年6月份34起銳減至12月只有一起。立竿見影的效果,更加堅定沙龍“鐵腕打擊”信條。
  1973年10月“贖罪日戰爭”、即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,已經步入政壇的沙龍重返部隊,出任裝甲師師長。他衝鋒在前,頭部受傷,包扎繃帶繼續作戰,極大鼓舞了以色列軍隊士氣。這支裝甲部隊成為第一支通過蘇伊士運河、包圍埃及部隊的以色列軍隊。沙龍也因此被以色列視為“戰爭英雄”,他的自傳書名正是《武士》。
  “王者”被國內政壇視為王者
  以色列政壇強人輩出,但幾乎只有沙龍稱得上“王者”。
  1973年7月,沙龍辭去軍職,競選議員,一年後辭職,理由是與時任總理拉賓在防務政策上存在分歧。沙龍1977年再度當選議員,加入執政的利庫德集團,出任農業部長,任職期間推行定居點計劃,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大肆興建猶太人定居點,由此得名“定居點之父”。也正是沙龍,2005年9月強行清空加沙地帶21座猶太人定居點。
  1981年8月,沙龍出任國防部長。1982年6月,以色列入侵黎巴嫩。次年3月,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曝光,調查發現,沙龍直接對此事負責,他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,政
  治前途嚴重受挫。
  但是,沙龍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念。20世紀80年代,沙龍表示,未來巴勒斯坦國將從他手中建立。正是這個表態,觸動現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·阿巴斯當時萌發秘密接觸沙龍的念頭。
  2005年11月,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,另組前進黨。此舉為他掃除原利庫德黨內製掣,只等2006年3月議會選舉獲勝後,連任總理,推行“沙龍版”和平計劃,為巴以和平談判最終問題拍板,在中東和平進程里程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。
  就在這時,沙龍兩度中風入院,就此長眠不起。
  罪犯巴勒斯坦人稱他是“應下地獄的罪犯”
  巴勒斯坦人對這名宿敵之死感到高興,稱他為“罪犯”。
  在加沙地帶,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(哈馬斯)稱沙龍之死為“歷史性時刻”。
  路透社援引哈馬斯發言人薩米·阿布·澤爾希的話報道:“這個暴君不在了,我們對勝利更有信心。這名罪犯的雙手沾滿了我們人民和領導人的鮮血。今天,他死了,我們的人民興奮不已。”
  另一名哈馬斯發言人薩拉赫·巴達維說,沙龍留給巴勒斯坦
  人的記憶只有“痛苦、鮮血、折磨、背井離鄉和罪惡”,他應該“下地獄”。
 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(法塔赫)高級官員賈布里勒·拉吉布認定沙龍下令暗殺了巴勒斯坦國前總統亞西爾·阿拉法特,是“罪犯”,應該被送上國際刑事法庭。
  德新社報道,沙龍死後,黎巴嫩一處巴勒斯坦難民營中,巴勒斯坦人朝天開槍慶祝。
  觀察
  “武士”長眠,和平未有期
  在加沙地帶,垃圾桶上曾到處寫著沙龍的名字。沙龍就任總理以後,巴以衝突驟然升級。
  沙龍上臺後,宣佈不與時任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·阿拉法特打交道。沙龍還宣佈巴以1993年簽訂的《奧斯陸協議》失效,輿論嘩然。巴方指責沙龍單方面關閉談判之門。
  期間,美國牽頭、中東問題四方會議向巴以雙方遞交中東和平“路線圖”。沙龍勉強接過,提出100多處修改。衝突再起。
  2003年以色列開始在約旦河西岸興建隔離牆,巴方認定此舉是為了攫取巴勒斯坦土地,單方劃定巴以最終邊界,並且指責這是“種族隔離牆”。
  2004年11月11日,阿拉法特去世。2005年2月8日,沙龍與新當選的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舉行會談,達成停火協議。同年8月15日,沙龍政府啟動醞釀近兩年的單邊行動計劃,隨後一個月內成功完成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共計25個猶太人定居點的撤離行動,結束對加沙長達38年的占領。
  從“鷹派”變身“鴿派”或者“中間派別”,沙龍向世人展示其政策務實的一面。他曾表示,以色列應該根據地緣政治利益和人口分佈特點來劃分邊界。
  就在他的下一步打算逐漸浮出水面之時,沙龍陷入了昏迷。2006年1月4日,沙龍因重度中風再次入院。雖然他當時生死未卜,以色列媒體仍異口同聲地宣告:沙龍時代就此結束。
  一名巴勒斯坦評論員這樣評論沙龍:他是“第一個不再宣稱以色列有權占領全部巴勒斯坦土地的以色列總理”,“一個活著的沙龍對巴勒斯坦人更有利,儘管他曾對我們犯下纍纍罪行”。
  (原標題:“他輸了最後一仗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y69ryvn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