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秋天時吳哥窟,要拆遷的傳聞再次在魚化寨傳播。所有的人都認為,拆遷是遲早的事,那是城中村的宿命。
  2007年,西安開始大規模拆遷改造城中村,截至2013年9月底,已有196個城中村消失或正在改造。未來,西安市含長安、臨潼、閻良三區的合計32住商房屋6個城中村或將陸續成為歷史。
  當一個澎湖民宿又一個城中村倒在挖掘機下時,問題產生了:那些蝸居在廉價民房裡的寄居者,他們怎麼辦?還有那些名分上由農民轉為城市居民,一夜暴富的村民,能否迅速適應迅疾變化的城市生活和喧囂浮躁的商品社會。
  當一個個村民投資受騙變“負翁”的案例出現時,人們不得不思考:城鎮化或許不僅僅是離開院子住上樓那麼簡商務中心單,失去土地和家園的人們,從農村到城市的路或許還很遙遠。
  只剩下名支票貼現稱的城中村
  ■本報記者孫強
  “燦爛的陽光/曬上電線桿/飯館的爐子/生火又冒煙/街上的吆喝/熱鬧聲不斷/理髮店的音響/嗨曲震破天/肉夾饃的伙計/剁肉剁滴歡/賣蒸饃的蒸籠……”
  一大早,26歲的海濤哼著這首陝西方言搖滾《城中村的那些年》,從蝸居的城中村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擠出來,就到了電子正街搭上5路公交車去上班。
  這是西安南郊電子城的南山門口村。偌大一個村子,東西幾個出村的巷口沿街都是小飯館,飯菜香氣在巷道里飄動,一派人間煙火的氣息。
  “如果哪一天城中村拆了,我該去哪?”畢業沒幾年的海濤瞅了一眼車窗外鱗次櫛比的高樓,語調有些茫然。
  記錄著蟻族的“青村”歲月
  上大學時,海濤在楊家村租住,畢業後換過幾份工作,在西安南郊好幾個村子都住過,東八里、瓦衚衕,還有大名鼎鼎的沙井村。
  “如果把我住過的村子標在地圖上,會發現我離鐘樓越來越遠。”對城中村,海濤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,“很複雜:又懷念,又想遠離。”
  生活的低成本,是海濤念及的“最大好處”。儘管這些年不斷在漲,但幾百元的房租,相對於小區單元房還是便宜了很多。
  租住在城中村的河南人阿康則是瞅準了這裡的人氣。36歲的阿康來西安兩年多,一直在南山門口村賣早點。每天凌晨3點起床,雖說很辛苦,但老家的老人孩子都指望這門小生意賺點錢養活。
  對於城中村的很多原住民來說,土地早就沒了,房租成了他們數十年來唯一的生活來源,每月少則數千元,如果位置好,收入上萬元的也不在少數。
  這麼說來,身處都市的城中村,養活著村民,也養活著外來做生意的和“淘金”奮鬥的無數人。西安最有名的城中村或許是沙井村,號稱住著10萬人,抵得上一個縣城了。海濤在沙井村租住的那半年,正是號稱“中國第一部城中村青春勵志情感電影”《沙井村之戀》受追捧的時候。海濤覺得,這部電影替“蟻族”訴說著心聲,“包含著打工族的奮鬥艱辛,美好傷感刻骨銘心的愛情,還有心靈的迷茫和成長。”這部影片也由此被稱為“記錄著我們的‘青村’歲月”。
  城中村的最後一頭牛
  或許地圖能更直觀地看出西安城中村的變遷。
  常年在西安火車站售賣地圖的張師傅說,這些年地圖每年都重新印,“城市變化大唄。”記者在陝西省圖書館四樓專題閱覽區查找地圖,發現“陝西地方文獻”第9排書架上的十來冊本地地圖無人問津。一名老讀者見狀,笑了笑,說,那早都過時啦。
  果然,一本名為“西安生活地圖集”的地圖冊出版於1996年,當年號稱“一冊在手,吃喝玩樂不愁”,而今諸多信息已然失效。另幾冊“西安市地圖”分別是1998年2月、2006年4月的版本,粗略翻翻,發現很多城中村赫然在列,但今非昔比,早已變成一個個名詞。比如李家村,正是地鐵四號線、五號線的換乘點,站名也用的是這個名字,其實已經沒有“李家村”了——改稱雁北社區,是好幾年前的舊聞了。
  李家村所在的碑林區,截至2011年12月,就把轄區的22個城中村全部整村拆除了,成為西安首個沒有城中村的城區。村子成了社區,比如仁義村變成仁義宏信社區,旅館村變成林雁社區。而原來的一座座村民小樓不見蹤影,拔地而起的是高樓大廈,樓名也越起越“洋氣”:沙坡村稱為“蘭蒂斯城”,黃雁村蓋起了“華豪麗晶”……
  雁塔區這些年變化更大。上世紀90年代初,雁塔區有耕地近13萬畝,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0.96畝。那時丈八溝和曲江還是鄉建制,沙呼沱、瓦衚衕、裴家崆還都是一派田園風光。曲江到了1990年還有20個自然村。
  這份統計資料有不少很有意思的數據:1949年,雁塔全區有水田493畝。其中曲江400畝,雖說此後連年遞減,但直到1990年,還有179畝。當然,如今這些水田早已沒有了。
  這本403頁厚的資料彙編,有關農業方面的占260頁,可見當時雁塔區的農村還占了很大比例,後來城市半徑不斷擴張,把村子包圍起來,就成了城中村。再後來,“就沒有後來了”,城中村消失了。有趣的是,資料中還有一組“大家畜總頭數”、“馬頭數”、“騾頭數”、“膠輪大車擁有量”等數據:1965年,雁塔區尚有1848頭黃牛,其中曲江鄉有498頭。到了1990年,該區只剩下186頭黃牛,曲江鄉則剩下38頭。直到2009年,相關統計年鑒中還有“馬”、“驢”、“騾”等統計項目,但數字欄已成“-”了。
  最後一頭黃牛是在啥時候消失的,已無從查找,資料里沒有統計記載,而伴隨著這些與農業相關的田地、作物、牲畜的消失,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城市化進程與城中村消亡的現實。
  326個城中村將成歷史
  都說城中村越來越少,西安有多少個城中村?那些即將改造消失的又有多少?
 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官方網站截至2009年年底的數據顯示,新城、碑林、蓮湖、未央、雁塔、灞橋城六區和高新、經開、曲江、滻灞四個開發區,人均耕地在0.3畝以下的城中村共有286個。如果加上長安、臨潼、閻良三區40個城中村,共計326個。其中,作為改造重點的二環路以內有72個。
  2007年,西安開始大規模拆遷改造城中村,截至2013年9月底,已有196個城中村已經改造或正在改造。
  《西安統計年鑒·1997年》顯示,上年度西安有7區6縣57個鎮126個鄉48個街辦3151個村民委員會和1524個居委會。而2012年的年鑒顯示,相關數據變成9區4縣69個鎮106個街辦3025個村721個社區,當時高陵縣僅存的一個鄉建制如今也已升級為鎮。鄉升級為鎮,繼而再變成街辦,而村改造為社區,這些行政建制的變化,顯示著城市的不斷升級與擴容。
  本世紀初,西安每個區縣都成立了城改辦,關於城中村改造的進展情況開始記入每年的年鑒中,區縣概括中都有“舊城改造”或“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”的條目。短短三五百字的簡報看起來波瀾不驚,實則力度相當的大。比如2008年底前,西安全市完成了53個整村拆除。2010年和2011年,各有25個城中村回遷安置,涉及10萬餘人。而西安市城改辦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,城改涉及人口約46萬人。
  面對刷新總也趕不上現實的地圖,以及統計資料里的這些數字,在城中村生活過多年,如今還在城中村蝸居的海濤顯得有些糾結,他為那些生活環境得以改變的人們高興,又為失去故土而悵然。“城中村的消失是大勢所趨,這種低成本的生活環境也肯定會隨著消失。只是,我們的明天會更好吧。”  (原標題:正在消失的城中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y69ryvn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